元宵节,月亮圆。圆圆元宵黏又甜。观花灯,搓汤圆。大街小巷真热闹。宝宝对着月亮笑,又是一年春来到......
人们常说,不过十五还是年,元宵节伴随人们迎来春天,是把节日习俗体现得最为彻底和典型的传统节日之一。
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,感知中国年的独特韵味,体验新年的喜庆氛围,美好慧承幼儿园开展了“搓汤圆,挑花灯”活动,让孩子们提前感受闹元宵的快乐。
元宵节的起源
正月是农历的元月,古人称“夜”为“宵”,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,所以称正月十五为“元宵节”。根据道教“三元”的说法,正月十五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。
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。唐朝时,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,佛教大兴,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“燃灯供佛”,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。从唐代起,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。
元宵节的习俗
吃汤圆
据传,汤圆起源于宋朝。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,即用各种果饵做馅,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,煮熟后,吃起来香甜可口,饶有风趣。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,所以它最早叫“浮元子”,后来演变成了“汤圆”这种称呼。
天上明月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象征团圆吉利,因此吃汤圆表达的是人们阖家团圆的美意,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,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愿望。
闹花灯
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,始于西汉,兴盛于隋唐。隋唐以后,历代灯火之风盛行,并沿袭传于后世。而正月十五,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。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“灯节”。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,满街挂满灯笼,到处花团锦簇,灯光摇曳,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。
小小汤圆递团圆
搓汤圆的第一步——洗小手!瞧,那一张张开心的笑脸,我们就要开始今天的“搓汤圆”之旅啦!
看~老师们正在仔细地给宝贝们讲解和示范如何搓汤圆,让孩子们共同在玩中做,做中乐!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,个个都大显身手。咱们一起来捏、揉、搓,让汤圆在手中跳舞吧~
搓一搓,揉一揉,我的汤圆可真大。
看,我做了一家三口,有汤圆爸爸、汤圆妈妈,还有一个小汤圆宝宝~
一脸认真的小朋友是不是很可爱呀!正所谓“人多力量大”,不一会功夫,大家已经包好了许多汤圆。
虽然小朋友们包出的汤圆大小不一,有的还皮开馅绽,但看着这些“俏丽”的汤圆,孩子们都很开心。在老师的帮助下,小汤圆纷纷下了锅,在热水中尽情翻滚着,软乎乎的小胖圆子们悄悄浮出水面。
一碗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盛到孩子们的碗里,大家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,嘴里还不停地说着:“我做的汤圆最好吃!”、“这是我吃过最美味的汤圆啦!”
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兴奋与自豪,吃着自己亲手搓的香喷喷的汤圆,大家感受到了亲自做食物的快乐和集体的温暖,在品尝汤圆的过程中,年味儿愈发浓郁。
孩童巧手制灯笼
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,灯笼是我们新年必备的装饰品之一,是喜庆吉祥的象征。在历史长河中,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,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。
在老师的讲解下,小朋友们欣赏了千姿百态的灯笼,不由得便入了迷,也想亲手制作出一盏漂亮的花灯。
将金色卡纸对折,用小剪刀在卡纸上剪出一条条竖线,粘上红色的流苏,围成圆筒,一盏简单的镂空卡纸灯笼就做好啦~
在卡纸上依次粘好红色纸条和金色流苏,卷成圆筒,再粘上提手,看,我们的红灯笼是不是好看极了。
有了镂空灯笼和红灯笼,再做一盏什么样的灯笼好呢?有了,不如我们在画纸上制作一盏立体灯笼吧!孩子们将圆形纸片对折成一个个小圆扇拼接在纸面上,一盏红色小灯笼立刻在纸面上活了起来,
一阵画、剪、贴过后,一盏盏灯笼雏形就出现了。在专心制作的过程中还不时传来一阵阵笑声,热闹的节日味随着红彤彤的灯笼的诞生慢慢发酵开来。
“三十的灯,十五的火”。打灯笼可是元宵节的重头戏,就让我们带着灯笼好好去玩一场吧!
孩子们提着自己的小灯笼,在草坪上自由地奔跑着,时不时趁着小伙伴们碰一碰灯笼又快速跑开,欢声笑语在校园上空久久飘荡。
“正月十五元宵节,家家户户庆团圆。花灯灯谜猜不尽,汤圆圆圆香又甜”。
浓浓的迎新年、庆元宵活动,不仅让孩子加深了对我国传统节日“元宵节”的认识,感受了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着的浓郁民族文化,更激发了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,也让孩子深深地体验了中国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。
正值元宵佳节之际,美好慧承幼儿园祝大朋友小朋友们元宵节快乐!团团圆圆,阖家美满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