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元复始,万象更新
在新春的期待中
我们一同寻找着年的踪迹
话年俗 寻年味 享年趣
体验新年的喜庆与热闹
一场别开生面的“迎新盛宴”
悄然发生
腊月初八
温粥慢煮 腊八迎年
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初八,是我国传统节日腊八节。腊八是春节的序幕,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感受着传统节日带来的温暖和快乐,传递着“腊八节”背后所蕴含的“圆满、吉祥”的节日文化。
一碗腊八粥,是中国人年味的开端。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,最早的文字记载源于宋代,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
腊八粥以八方食物烹煮,取合聚万物、调和千灵之意。洗米、泡果、剥皮、去核,干净的食材在锅中咕嘟咕嘟地炖煮,在香甜中传递着爱的味道。
腊八蒜是北方的传统小吃,新鲜的紫皮大蒜是使其通体碧绿、宛如翡翠碧玉的诀窍。孩子们强大的动手能力和体验愿望驱动着他们愉快地开始剥蒜事业。
剥好的干净大蒜切去蒜蒂,放进罐中,加入适量的米醋和白糖,密封保存,耐心等待,让时间将赋予每一罐腊八蒜独一无二的颜色。
一碗腊八粥,捂热生活的温度;一罐腊八蒜,开启新年的味道。在腊八的独特韵味中,年缓缓而来。
腊月二十七
置年货 赶大集
当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,置办年货,就成了头等大事。“年货”寄托了中国人对过年的期盼和向往,置办年货,意味着新年又近了一步。
“春联者,即桃符也。”五代西蜀便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,直到明朝,逢春节写春联成为了过年习俗之一,挥笔间,是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故土情节。
灯彩文化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火红的灯笼烘托着节日的喜庆氛围,也寄予了人们对健康、平安、长寿的美好期盼。灯笼这一抹中国红,是独属于新年的期待。
窗花,是透过窗户的年味。一张红纸,一把剪刀,孩子们稚嫩的小手小心翼翼地剪着窗花,剪出一份新春的喜悦,剪出一抹年的味道。
中国结、辣椒串、年年有鱼……这些红红火火的新春饰品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仪式感,“年味儿”正是从一这点一滴的布置中开始的。
年货大集上,“小老板”们一声声稚嫩的吆喝叫卖此起彼伏,小顾客在精心挑选琳琅满目的新春饰品,充分感受到年货大集所带来的别样体验。
腊月二十八
贴年红 焕新颜
贴“年红”,又称贴“挥春”,是中华民族的“过年风俗”之一。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的时候,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。
春联也叫“门对”、“对联”,起源于古代的"桃符"。每逢春节,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贴上一副大红春联,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。
“福”,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,而贴福字的风俗,从南宋吴自牧的《梦梁录》里就已有记载。“钉桃符,贴春牌”祈求新年诸事顺,福到好运到。
窗花,也是增添喜庆的重要元素,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到:“镂金作胜传荆俗,剪绿为人起晋风”。从古至今,窗花都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、接福纳祥的愿望。
“新年新月共新春,花红对联贴满门。”在一抹抹中国红中,年味渐浓,我们静待新春。
腊月三十
阖家守岁 喜庆团圆
除夕,是最重要的日子。而春晚,是除夕夜约定俗成式的守候。
无数的欢声笑语,一次次的情感共鸣,亿万个家庭在除夕之夜团聚,等待着旧年的逝去,守望着新年的到来。
随着四位小主持人的亲切问好和一首《福气要来到》的活力的表演,一场小小春节联欢会拉开了帷幕。
欢快的舞蹈仿佛将喜气和福气带到了现场,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;清脆的歌声让人不由得回想起一年来的快乐点滴;童趣满满的《十二生肖》舞台剧掀起全场的欢呼……
一张张可爱的笑脸,一段段精彩的表演,一阵阵欢声笑语, 我们一边畅谈一边“守岁”,期待着新年钟声响起。
除夕之夜,承载着无数期待和珍贵回忆,传承着中华文明中最古老深厚的情感。
龙行大运
HAPPY NEW YEAR
“龙舞丰收景,飞奔锦绣程”。伴随时钟咔嗒一声响,新的一年即将启程,愿大家2024顺心如意,长乐安康。我们的新年故事,仍在继续……